首页
关于党建
领导讲话
重要活动
学习辅导
党群通讯
先进典型
建党周年专栏
党委文件专栏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学习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学习资料

中国·人民电器集团党委

00五年十一月十五日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部分)················· 2

中国经济十一五面临五大挑战:资源成发展瓶颈················ 12

十一五规划勾勒发展新趋向 浮现“五大商机”················ 15

理解“十一五”规划的十一大关键词····················· 20

十一五金融新政两大亮点 资本项目放开民资进入··············· 22

十一五:国内环境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23

 

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部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和总体部署。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牢牢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环境的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外部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国民储蓄率较高,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教育具有较好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这些都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3)“十一五”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综合考虑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关键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强国家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环境。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7)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形成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制造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装备制造业,要依托重点建设工程,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强化政策支持,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特别是在高效清洁发电和输变电、大型石油化工、先进适用运输装备、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控制、集成电路设备和先进动力装置等领域实现突破,提高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统集成的整体水平。高技术产业,要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按照产业集聚、规模发展和扩大国际合作的要求,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要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重点培育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信息产业群,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推进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生物产业,要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继续调整改造和优化结构,健全军民互动合作的协调机制,提高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水平,增强平战转换能力。  
(8)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和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营利性公用服务单位要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9)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产业,要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大型煤炭基地,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开发利用煤层气,鼓励煤电联营。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电网建设,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实行油气并举,加强国内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增强石油战略储备能力,稳步发展石油替代产品。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水利建设,要加强大江大河治理,统筹上下游、地表地下水调配,控制地下水开采,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交通运输,要合理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相互衔接,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形成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发展航空、水运和管道运输。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原材料工业,要根据能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矿产开发,要加强重要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增加资源地质储量,规范开发秩序,实行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资源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国际合作。要加强对重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的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和信息引导,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以及产业园区和若干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健全法律法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
  (1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综合治理大中城市环境,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重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12)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为重点,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海岸带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对我国生态系统的侵害。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3)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注重把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14)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15)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各类企业都要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16)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能源资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完善增值税制度,实现增值税转型。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实施燃油税,稳步推行物业税。规范土地出让收入管理办法。
  (17)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盈利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建立多层次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稳步发展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系统。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强化资本充足率约束,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制度。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维护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
  (18)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打破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健全全国统一开放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完善商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19)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完善大宗商品进出口协调机制。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重提高产业层次和加工深度,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提高层次和水平。完善公平贸易政策,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置贸易争端能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国家利益。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推动区域和双边经济合作,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0)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继续开放服务市场,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吸引外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要注重提高生产制造层次,并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互利合作和共同开发。完善对境外投资的协调机制和风险管理,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21)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能源、资源、环境、农业、信息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若干重大科学工程,支撑科学技术创新。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普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动理论创新,进一步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2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加大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23)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大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推进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范人才市场管理,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国经济十一五面临五大挑战:资源成发展瓶颈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专家指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能否经受住这些考验,直接关系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既快又好的发展趋势。
挑战一:资源成为发展“瓶颈”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公司20个省级电网的用电负荷创历史新高,华北、华东、华中电网最大用电负荷分别比去年全年最大用电负荷增长17%、24%和15.4%。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基础上,而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恰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
  “如果不改弦更张,当前已经难以为继,更说不上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在“21世纪论坛”2005年会议上指出,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有许多有利条件,但也面临资源约束的突出问题,必须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挑战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今年上半年,中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2.5个百分点;同时亏损企业亏损额上升幅度比去年同期提高57.8个百分点,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权威人士指出,许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端产品比重较大,难以适应成本上升和市场需求变化。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中国发明专利授权中四分之三为外国人所拥有;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10家电子信息企业,其5年申请之和仅相当于美国IBM公司1年申请的专利数量。由于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少行业存在技术“空心化”危险。 “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不久前召开的“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挑战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最新公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个经济区域的规模已经占到全国经济总量的48.6%左右。从东部经济三大板块,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增长到互动协调并非一路坦途。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核心问题。目前东中西部人均GDP差距不断扩大;外贸和利用外资不平衡,东部地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均衡,东部地区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调整缓慢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说,制订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应从中部突破,承东启西,使东中西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分工,各自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东部成为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生产和研发基地,中部成为各种专业化加工基地,西部发展基础产业和旅游业。这样,才能有利于区域间协同发展,有效发挥中国经济整体效率,增强国家内在竞争力。 挑战四:农民增收空间有限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1.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但是,由于今年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粮食价格低于去年水平,农民种粮增收效果不明显;再加上中央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等政策逐步到位,今后农民进一步增收将面临一些新的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粮食再增产面临着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财力支持、价格上调四个方面空间有限和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制约,农民收入的再增长,也存在缺乏新的增收渠道等问题。
  粮食价格一直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去年粮价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农民从中受益多达600多亿元。今年粮食产量继续增加,出现了“谷贱伤农”的隐患。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随着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国家应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确保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发挥最低收购价的引导作用,加强价格监测,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
挑战五:外部制约因素增加
  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1.024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其中出口5464亿美元,增长31.3%,进口4781亿美元,增长16%。预计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38万亿美元。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大国。但是,应当看到,我国还远未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同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和更多的“新贸易壁垒”,外部制约因素相应增多,可能影响我国的外贸增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部长卢中原认为,今后在进一步发展开放型经济中,需着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增强开拓国际市场和运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充分运用国际惯例,促进国内企业和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规划勾勒发展新趋向 浮现“五大商机”
十一五规划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转折性意义,将勾勒中国经济十一五期间新的发展思路和途径。这些“新”将带动一系列的政策转变,这些政策的新取向将为相关产业带来良好机遇。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简称《建议》)内容看,十一五期间中国在消费市场、产业升级、自主创新战略、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五个发展方面体现出诸多新亮点,蕴涵着新的商机。
“消费马车”奔跑蕴涵新商机
《建议》强调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意味着中国经济在经历出口拉动型、投资拉动型增长之后,十一五期间开始注重增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三架马车”——消费的拉动力,开始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经济增长逐步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转变。消费无疑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中国的消费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全面启动。十一五期间,中国收入分配制度面临重大转折,社会分配向中低收入群体倾斜,政府不但从宏观政策上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的结构,还将从税收改革上进一步减少贫富差距,中低收入群体社会福利的增加将显著提高其消费能力,穷人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将加速消费品市场的启动复苏过程。基础消费品的爆发式需求增长,中西部、东北农村地区的投资消费增长,新消费群体和中产阶层的各类时髦需求增长,医疗、教育、养老改革进程加快,将使得中国本土庞大的内需消费市场复苏,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增长速度将在现有基础上明显提高,将缔造出国内最具竞争优势和确定性的产业发展集群。
与居民消费相关的产业将获得高速发展机会。居民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迅速升级,推动旅游、高档和高技术消费品以及信息和国际文化消费因此迅速增长。未来5年,住房、汽车、教育和旅游将成为中国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将给两类企业提供机会:一是鲨鱼型企业,不断收购兼并提高行业集中度,在部分基础消费品、渠道、物流网络等市场实现“垄断”;二是雄鹰型企业,借助品牌和高端路线,避开广泛的价格战和恶性竞争,在部分品质敏感型消费品、奢侈消费品、时令消费品上获得超额利润。
国内消费市场的逐步复苏,使服务业也面临大发展机遇。在经济发展重点从东到西全面铺开的过程中,大中城市的消费升级将向服务升级演变,届时,除消费性服务(金融、医疗设施、酒店旅游等)将迎来更快发展外,生产性服务(金融、数据、设计、运输等与生产相关的服务)也将快速启动。
产业升级蕴涵新商机
《建议》强调中国经济将由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逐步向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走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意味着中国未来产业发展将取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经济,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中,新能源、环保和装备三类产业发展导向将出现引人瞩目的变化,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政策、环保产业政策、装备工业扶持政策,也将是新时期产业政策中最令人瞩目的新动向。可以预见,新能源、环保、装备制造业等都有可能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
新能源:《建议》强调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将把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再次提到议程上来。能源价格的提高,对能源浪费的抑制,都将为与节能、新能源、替代能源和能源开发相关的产品和行业提供机会。太阳能、核能、风能等产业的投资将得到大大提速,产业前景值得关注。
环保产业:环保行业整体将面临大发展机遇。循环经济客观要求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因此各种资源(水、热、油、气)价格上调将是必然趋势,低耗能、低污染的机器设备(包括汽车等个人消费品)开发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
装备设备业:经济增长模式改变对相关装备业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专用装备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在节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军工等方面的新型设备将会有较多的政策优惠与发展机遇。受惠行业还将包括电网设备、铁路设备;清洁高效发电装备、海洋石油工程装备、数控机床、新型纺织机械等领域。
自主创新战略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而此前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写入中共中央的全会公报——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国对自主创新的特别强调,意味着自主创新将由理念上升至运筹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部署实施。自主创新将成为中国强国的新战略。中国将掀起一股自主创新浪潮。
《建议》明确提出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扶持的重点。今后,企业将直接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一改过去政府总是把研发经费拨到高等院校研究院的“老一套”。
目前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并且其中1/3是落后技术的产能,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传统产业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优势企业、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且在相关领域拥有技术比较优势的现代产业、装备和零组件已具备进口替代效应的创新型下游产业等,都可能成为未来投资的重点流向。机械装备工业,水泥、电解铝等等这些看似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行业,如果其中有公司开始向自主创新能力或者新技术发展,同样可以带来机会。此外,类似医药、电子、IT等领域都存在着重大的创新和进步空间,对其中有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的重点投资值得关注。
区域化发展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统筹做好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中国把以经济区发展为内容的区域规划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意味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在经历了26年地方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发展之后,市场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将迈出实质性步伐,中国开始从省份经济真正迈向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整合将成为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支柱力量之一。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的具有约束力的空间规划。通过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破除行政封锁,为区域统一市场甚至全国统一市场的最终形成扫除障碍。这将为产业跨区域扩张发展创造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有三大新的重点区域发展值得关注:
一是天津滨海新区。《建议》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被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天津滨海新区将成为天津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呈现出巨大的潜能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海峡西岸。《建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海峡西岸”写入《建议》,这也是“海峡西岸”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成为《建议》的一个亮点。意味着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在整个全局中的地位大大提高。支持海峡西岸发展,为福建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发展平台,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
三是成渝地区。据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9月中旬介绍,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将成为区域规划的重点关照对象。将成渝地区列入十一五规划,显然是加快西部发展、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一步。成渝地区将由此获得良好的发展契机。
新农村建设蕴涵新商机
《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意味着中国农村建设继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03年开始农村税费改革之后,迎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
新农村建设相比较过去单向的政策而言,是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新农村的内涵本身即蕴涵着新商机。新农村的内涵至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其中,“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预计国家将会采取更多的新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如通过财政补贴、城市支持等“外力”方式来解决农业问题。农业产业化较高的公司可能有高速发展的机会,值得期待。此外,注重解决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通过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有可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农村消费市场有望成为一个新的增长亮点。这对释放部分工业产业的剩余产能有很大裨益,也为向消费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个契机和起点。
中国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则预示着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两大主导方向:一是以中西部、东北、农村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成为国家财政重点扶持的对象;二是三农问题至关经济全局,意味着农业相关的制造产业集群,以及与农民收入相关的基础消费产业集群,将可能在十一五期间获得较快的发展机遇。

理解“十一五”规划的十一大关键词
1、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最鲜明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和谐发展观念和发展道路。
2、和谐社会论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归宿,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3、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以民生为本。毛泽东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后来成为我们党的行动宗旨;邓小平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即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指出:“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以人为本提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是建立包括政绩考核机制、财税体制在内的有效的体制机制。需求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内需与外需共同拉动的转变;产业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投入要素上,实现依靠廉价劳动力、资源、能源和环境为代价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支撑的转变。
5、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 scycle )经济的简称。它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经济模式。
6、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既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也是实现的手段。就是要统筹规划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监管体制,完善环境法制,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加大环境科技的投入和能力建设力度,加强国际环境合作,以最大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最小甚至是环境零损失的发展代价而建设的社会形态。
7、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前四条是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五条则是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特别丰富的国情提出来的。
8、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意味着在独立自主的前提条件下开拓创新,运用知识创造财富的过程,包括原始性创新、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从而主动地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合法的知识产权。
9、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0、“六个必须”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11、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十一五金融新政两大亮点 资本项目放开民资进入
10月18日,新华社刊发了第十一个5年规划建议的全文,其中,第25条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对于未来5年金融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本报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贺力平进行了解读。
看点一:人民币资本项目将逐步放开
规划原文: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政策解读:这是我国把资本账户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提到5年规划的高度,这标志着未来5年我国将加快开放资本账户项目的步伐。虽然在5年内,中国不一定能够做到资本市场完全开放,人民币的完全可自由兑换还没有一个时间表,但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程度肯定会大幅度提高,我国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目标。
1996年我国实现了在经常账户下的可自由兑换,今年8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关于调整境内居民个人经常项目下因私购汇限额及简化相关手续的通知》。《通知》再次放宽了境内居民因私购汇限额,增幅均在50%以上,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进一步落实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的重要举措。而我国目前的资本账户还处于高度限制的政策之下,逐步实现资本账户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也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看点二:民营资本将进入金融业
政策原文:推进国有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中小金融企业。
政策解读:这条政策表明,在未来5年中,国有金融机构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私营金融机构也将逐步发展起来。目前,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已经允许外资介入,将来也可能允许有实力的民营资本介入,这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所有制结构是一个重大突破。
所有制背景将不再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的障碍,只要能够满足金融市场的需要,具有活力和实力的民营资本也可以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民营银行的设立,整个国内金融体系滞后和效率低下的状况也会有所改善。
中国的民营资本已经具备了向金融产业扩张的动力和实力,特别是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一带,发展民营银行的呼声已不绝于耳。


十一五:国内环境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综合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有诸多有利条件。
从需求方面看,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将使投资需求持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将推动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医疗等消费持续扩大。国内市场巨大潜力的不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发动机。
从供给方面看,劳动力、资本、技术装备等生产要素都具备支撑经济较快发展的条件。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成本较低,具有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随着人力资本不断增加和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将为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准备条件。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很高水平。外国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外商投资仍会持续增加。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国科技、教育和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和基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也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从保障条件方面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我国政治、社会继续保持稳定,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教育等体制不断完善,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我国未来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这几年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虽有所抑制,但尚未根本消除。低水平重复建设还有可能反弹,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正在显现。特别是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等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制约“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长期性问题。首先是“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解决“三农”问题。城镇就业压力增大是另一个难题。今后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将下降,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将更为突出。同时,60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今后还会继续增加,养老等社会保障的压力不断加大。
(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深层次矛盾。主要是:⑴资源瓶颈。我国的耕地、淡水、森林、石油以及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之经济发展正处于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费强度加大,导致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⑵科技瓶颈。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装备长期依赖进口。⑶人才瓶颈。我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水平科技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严重制约。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然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这是经济社会矛盾中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同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触及深层次矛盾和利益关系调整,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任务更加艰巨和复杂。

中国·人民电器集团版权所有 | Allright reserved by PEOPLE ELE.APPLIANCE GROUP CHINA
总部地址:中国·人民电器集团温州柳市工业园 | E-mail:people@chinapeople.com
电 话:0577-62738888 62730667 | 传 真:0577-62730608 627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