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党建
领导讲话
重要活动
学习辅导
党群通讯
先进典型
建党周年专栏
党委文件专栏
学习党的十七大辅导材料之二

学习党的十七大辅导材料之二

向友恒

第二部分:过去五年的工作:

重点把握以下四大部分

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1、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一是GDP2002年的12万亿增加到200621万亿元,年均增幅为10.4%,跃居世界第四位;二是粮食平均年产量4.67亿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为12.2%;三是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89万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3.87万亿元,年均增幅为19.7%;四是国家外汇储备由286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06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一是.2005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特产税,年均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二是2004年开始,国家给予种粮农民直接补贴631亿元,鼓励农民种粮;三是国家给财政困难县实行财政补助,使贫困县由2005年的791个减少到21,减少96%

3、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通过改革,使国有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6.2万亿元比2003年增长50.9%实现利润1.2万亿元,2003年增长147.3%;上缴税金1.4万亿元,2003年增长72%;全国国有资产总额29亿元,2003年增长45.7%

4、金融、财税、投资、价格、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成果。财税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金融体制加快创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

5、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一是进出口总额由20026207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9.8%,由世排名第五位升到第三位;二是利用外资由2002年的527.4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锝94.7亿美元.年年均增长4.6%;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99.9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2.7亿美元。

6、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一是产业技术对外依赖程度已从1995年的75.84%下降到2005年的38.9%二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已超过4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三是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占全部商品进出口额比重超过30%四是高新技术增加值96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56倍,跃居世界第三位;五是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研发人员总量为136.5万人/年,居世界第二位;六是2006年研发经费总为2943亿元,居世界第五位;七是2006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

7、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2002-2006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744万千瓦,铁路营业里程由7.19万公里增加到7.71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二是公路里程由17605万公里增加到345.7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三是固定电话户数由2.1亿户增加到3.7亿户,移动电话达4.6亿户;四是三峡工程全面竣工发电;五是青藏铁路破解世界性工程难题,顺利通车;六是世界上最大的南水北调工程进展顺利;七是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8、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一是国家不断加大重点流域、区域、城市、海域污染防治力度;二是中央国有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三是完成煤炭电厂脱硫装机容量达1.04亿千瓦,超过前10年总和;四是废水排放强度每亿元GDP25.46亿吨,比2002年下降30.3%COD(化学需氧量)为0.006吨,比2002年降低40.4%;二氧化碳0.0123吨,比2002年下降23.1%

9、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西部大开放、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大发展。2006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595.6万户,私营企业498.1万家,从业人员6586.3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长104.5%93.2%207.1%107.7%

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人民得到更多实惠

1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提倡服务型政府。

2、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三是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累计投入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全国文化产值实现增加值5123亿元,占GDP2.45%;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增强,已在世界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40个孔子学校;六是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义务教育率已达96%,高中在校生4031万人,高等教育学生2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从2007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七是就业规模日益扩大,2006年全国城乡从业人员7.64亿人,年均增长665万人,2000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八是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全国参加养老保险达1.9亿人;九是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0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3587元,年增6.2%;居民存款余额16.2万亿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0.7平方米;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2.95岁,比2002年提高2岁。

3、我国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

4、党的建设取得最大成绩,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总之,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最大进展的五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第三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从以下四个方面领会:

1、“三个面貌”的变化,领会改革开放伟大成就。一是中国人民面貌的变化。最根本

的就是在这场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的深刻变化中,中国人民以实事求是取代了“两个凡是”长期窒息人们思想的许多旧观念受到很大冲击,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开始成为人们精神状态的主流,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团结奋斗、顽强奋斗、不懈奋斗;二是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以思想解放推动了改革开放,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解决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深刻转变,十三亿中人口的中国正在创造着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三是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是以执政党思维取代了革命思维,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使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从三个永远铭记”领会和讴歌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探索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功绩。①、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是建立了新中国;二 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三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四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五是艰辛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宝贵经验;六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永远铭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上来。三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吹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③、“永远铭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是从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十六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成功地把中国推向二十一世纪,成功地收复了香港、澳门;三是成功地加入WTO,打开了近100年来的开放国门,完成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大融合,使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经受了国内政治风波、经济风险、财政困难等方面的严峻考验。

3、三个新时期”和“三个最”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绩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正是这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2、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快速发展。3、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4、从“十个结合”来看29年来的宝贵经验

①、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②、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③、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④、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⑤、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⑥、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⑦、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⑧、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⑨、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⑩、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十个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就是把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结合起来,这种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应从一些三方面把握

1、正确理解“八个方面”新阶段性特征。

①、从经济发展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初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②、从经济体制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已经形成和建立。但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③、从人民生活看:人民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几千万)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④、从发展的协调性看:三农问题及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⑤、从民主政治建设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但同时,民主法治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⑥、从文化建设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更加繁荣。但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是怎样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⑦、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但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⑧、从对外开放看: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但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以上八个方面新阶段性特征说明:我国虽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没有变。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四点:

①、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

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

的解放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三是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党长期执中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经验,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证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方法。

2、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四点:

①、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直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但这一届领导人坚持,下一届、再下一届都要坚持,一直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

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

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高党领导和驾驭发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

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十七大报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重大变化,勾画出我国到2020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1、深刻认识推出新的更高要求的背景。

①、人民推出新期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体现。一是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二是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特性、选择性、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三是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四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就业保险、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也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等等。因此,更好的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的新期待,也是执政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②、经济发展出现新约束。一是国内储备和消费失衡造成国内有效需求相对不足,大量生产能力依靠国际市场变化消化;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土地、淡水、石油和重要矿产品的供求矛盾日益尖锐;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日益凸显,劳动力素质不高对经济的制约作用越发突出;四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作用日益扩大等等。怎样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是一个重要课题。

③、社会转型出现新特征。一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引起普遍关注;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发展;三是城乡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大量新型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出现;四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复杂局面;五是城乡二元化结构现象仍然长期存在等等。这是如何发展社会事业和促进社会和谐,是党引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回答的紧迫课题。

④、国际环境发生新变化。一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世界经济失衡和重组的速度明显加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经济内部不同利益阶层出现明显的走势分化,新兴国家崛起对世界既得利益格局形成新的挑战,经济问题政治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抬头;二是我国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使国际商品化、资本市场涨落和初级产品供求变化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健康发展,这既扩大了我国回旋余地,也加大了经济风险等等,这给建设小康社会给出了一个迫切课题。

⑤、党的执政理念实现新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把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到党和国际奋斗目标重的明确意图;体现了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的总体要求等等,这是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

2、准确把握新的更高要求的特点。

①、以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为依据,保持目标的连续性。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十四爱的提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对十四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目标的具体充实、我是和深化,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

②、增强针对性,不求面面俱到。我们党必须从全局出发,准确判断所处的历史地位,紧紧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才能顺利突破发展的阶段性瓶颈制约,推动我国发展跃升到新水平。要从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角度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现实指向和主要内容。

③、从基本国情出发,使目标具有可行性。我国虽然已取得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星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因此,奋斗目标既要超前,鼓舞人心,又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这就体现了战略导向性和实际可行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紧密结合。

3、准确把握新的更高要求的内涵。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现在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10%,今后13年只要能按年均6%左右增长率就可以达到2020年翻了翻的目标。一是提高居民消费率(GPI),这是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指标需要从调整发展战略和完善体制方面付出巨大努力;二是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这需要大力加强教育和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保障。

②、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主义。这些新的更高要求最大特点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突出强调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这既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新期望,也体现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有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基本路径,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

③、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一个硬指标是:中等收入者比重必须占多数。从我国现状看,大约占15%20%,根据这几年实际看,年均增3个百分点,还有13年,要实现中等收入比重超过50%的目标,还有待于努力。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需要肯定,虽经多年改造,但在我国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显然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扭转被动局面,保护人民健康和公共安全,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健康的食品,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生态良好的环境下实现、生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电器集团版权所有 | Allright reserved by PEOPLE ELE.APPLIANCE GROUP CHINA
总部地址:中国·人民电器集团温州柳市工业园 | E-mail:people@chinapeople.com
电 话:0577-62738888 62730667 | 传 真:0577-62730608 62730730